新闻资讯
贵州森林覆盖率超60%,森林是贵州体量最大的绿色资源,也是难以估算的绿色财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统筹推进林业资源保护和林业产业发展,提出“人均利用一亩林地,再造一个新的农业增长极”目标,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401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719亿元,2022年预计达到4035亿元。
贵州,正从林业资源大省迈向林业产业强省。
(贵州省盘州大洞竹海)
木本油料扩产提质
册亨县弼佑镇油茶已进入采摘尾期。“我家有36亩油茶,在2021年低产林改造16亩,改造过的油茶林鲜果产量比没改造的高4倍,16亩油茶园收了2000多公斤鲜果。”洛江村村民覃福春说。
弼佑镇有300多年的油茶种植历史。近年来,弼佑镇通过树体复壮、林地清理、密度调控等方式改造老油茶林,油茶鲜果产量从每亩40—80公斤提高到125—250公斤,含油量从18%—20%提高到平均30%以上,亩均增收800元。目前,弼佑镇已发展油茶18.6万亩,户均拥有油茶林地50亩,油茶产值突破3亿元。
作为油茶主产区之一,贵州形成了黎平、天柱、玉屏等油茶产业核心区。目前,全省油茶面积达369万亩,油茶加工企业27家,油茶加工率达90%。2022年,全省预计油茶籽产量8万吨,茶油产量2万吨,产值36亿元。
(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朱家场镇茅坡村村民在油茶育苗基地除草)
“十四五”期间,贵州计划扩大油茶基地127万亩,使茶油总产量达到6.5万吨,将通过良种工程、示范基地、精准改造等方式实现。
此外,贵州将山桐子作为保障粮油安全的重要抓手,明确到2025年发展山桐子产业基地100万亩、到2030年发展500万亩的目标。
木竹产业蝶变升级
桐梓县箐坝村张国刚采笋已有40年。“方竹笋长在海拔1600米的山上,走一两个小时才能背到公路旁,一趟最多背七八十斤。”张国刚说。2022年,桐梓县林业局建设了全长4000米的采笋货运轨道。过去笋农人挑马驮,100个人1天只能搬运4吨竹笋,现在利用轨道,10个人1天可以运20吨下山。
桐梓县是贵州方竹笋的核心产区,有方竹林100万亩,覆盖全县23个乡镇(街道),竹农达4.2万人。桐梓·中国竹笋交易中心有罐装水煮笋、速冻保鲜笋、无硫笋烘干、冷链系统4条全自动生产线,每年可加工鲜笋1.2万吨。
赤水市有竹林132.8万亩,是中国十大竹乡之一,现已建成全国最大竹浆单产基地,初步形成从原竹生产到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贵州省赤水市保护的天然竹林)
贵州不断强化林业招商引资。全省培育省级林业龙头企业254家,2022年共推进新续建林业产业招商项目255个,合同投资额293.17亿元,到位资金91.08亿元。深化林业改革,选取习水、道真、正安、印江4个县探索林权抵押处置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服务。
系列举措让竹木产业实现提质升级。目前,全省有竹产业基地506万亩,有竹藤加工企业445家。赤水竹产业示范园区获批为第二批国家级林业产业示范园区。全省形成了以榕江、黎平、锦屏为重点,以杉木为主的生态板、刨花板、烤漆板等高端板材产业集群,以松木为主的高密度纤维板、木制托盘、装饰线条等中高端产品聚集区。
林下经济创新发展
时值天麻种植季,走进黎平青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万宝山林下种植基地,天麻钵式育种法、商品天麻袋栽培育法等新技术令人眼前一亮。
“林下天麻对种植技术的要求很高。”青江公司董事长杨青介绍,公司与贵州省中医药大学、贵州省林科院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实施桶装法、袋装法种植天麻,实现林地资源重复使用、反复产出。黎平县青江天麻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成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贵州省纳雍县化作林场中已盖膜的林下竹荪种植基地)
近年来,贵州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2022年,全省林下经济发展和经营面积达2960万亩,探索出多种模式。
“保护区+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在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省级林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在保护区内黄土镇勇敢村、沙坪村等地发展林下养蜂产业。“按照每斤150元的价格,2022年,我们养蜂收入超过12万元。”勇敢村党支部书记田书友谋划,要在2023年将养殖规模从200箱扩大到400箱。
“国储林+林下经济”发展模式。龙里林场国储林项目预计总投资12.24亿元,其中20%的项目资金用于发展以竹荪、茯苓为主的林下种植业4700亩。据测算,项目期内,林场大径级和珍贵木材收入为16.94亿元、林下经济收入为4.31亿元,预计总利润可达9亿元。
“国有林场+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在大方县大海坝国有林场,省林业局下拨省级林业产业项目资金250万元,用于林下食用菌示范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2022年7月,大方高温少雨、旱情严峻,但因为有喷洒设备,600余亩红托竹荪长势喜人。”基地负责人李世伟说。
“十四五”期间,贵州计划使全省林下经济发展到3200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000亿元。
新兴产业奋起直追
“让我们一起夜观昆虫吧。”2022年七八月,在自然导师的带领下,10组亲子家庭来到贵阳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探访湿地和草丛中的昆虫。
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分布着河流、溶洞、人工库塘等湿地类型。近年来,湿地公园依托高原喀斯特湿地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室内加户外、理论知识加实地体验的湿地自然教育模式,开发了自然教育课程,被中国林学会授予“自然教育学校(基地)”称号,2021年跻身“国际湿地学校”之列。
“保护区+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在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省级林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在保护区内黄土镇勇敢村、沙坪村等地发展林下养蜂产业。“按照每斤150元的价格,2022年,我们养蜂收入超过12万元。”勇敢村党支部书记田书友谋划,要在2023年将养殖规模从200箱扩大到400箱。
“国储林+林下经济”发展模式。龙里林场国储林项目预计总投资12.24亿元,其中20%的项目资金用于发展以竹荪、茯苓为主的林下种植业4700亩。据测算,项目期内,林场大径级和珍贵木材收入为16.94亿元、林下经济收入为4.31亿元,预计总利润可达9亿元。
“国有林场+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在大方县大海坝国有林场,省林业局下拨省级林业产业项目资金250万元,用于林下食用菌示范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2022年7月,大方高温少雨、旱情严峻,但因为有喷洒设备,600余亩红托竹荪长势喜人。”基地负责人李世伟说。
“十四五”期间,贵州计划使全省林下经济发展到3200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000亿元。
新兴产业奋起直追
“让我们一起夜观昆虫吧。”2022年七八月,在自然导师的带领下,10组亲子家庭来到贵阳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探访湿地和草丛中的昆虫。
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分布着河流、溶洞、人工库塘等湿地类型。近年来,湿地公园依托高原喀斯特湿地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室内加户外、理论知识加实地体验的湿地自然教育模式,开发了自然教育课程,被中国林学会授予“自然教育学校(基地)”称号,2021年跻身“国际湿地学校”之列。
(风景如画的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
贵州现有20个省级自然教育基地,通过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的自然教育课程,建立了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自然教育路径、自然教育之家,打造了一批具有贵州特色的自然教育品牌。贵州还将系统整合自然遗产地、自然保护区等生态资源,打造一批自然教育基地。
此外,贵州大力发展花卉苗木、森林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兴绿色产业。花卉经营主体2844家,规模以上企业122家,带动5.66万人从业。2022年,“实施森林康养步道提升工程100公里”被列为全省十件民生实事,现已全面完成。贵州加快推进景区景点转型升级,不断丰富生态旅游业态,持续拓展生态旅游承载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幸福感。
- 上一篇:非凡十年 贵州林草答卷
- 下一篇: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 徐麟出席并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