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贵州众智恒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新闻资讯

紫花苜蓿的九种致死法

文字:[大][中][小]      浏览次数:    

      我国虽然种植苜蓿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但是规模化的商业种植并将其变成产业还是刚刚开始,靠种植苜蓿来赚钱还是中国当代农业史的新鲜事。多数人盲目的学习美国加州的技术和品种,引进美国的装备,其结果却都不尽如人意。市场需求在不断扩大,种植的面积在不断扩大,但是种植的人多,赚钱的人只有自己知道。殊不知,中美之间在种植苜蓿上存在着很大差别。

      我国苜蓿的商业化生产大多都分布在北部干旱和半干旱的地区,有的是半农半牧区,有的是种植在荒漠化的草原地区、有的甚至在盐碱地上种植。从气候上讲,是典型的大陆型季风气候。春季多风少雨,夏季炎热,冬季严寒少雪。大多数地区雨热同季。这种气候特点为苜蓿生产在建植和收获上造成了重重技术障碍。当年费尽心血,看似种植成功的苜蓿,到了第二年返青时却发现很多植株并没有安全越冬。造成植株密度和枝条数量严重不足、产量严重下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是多数人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抑或没有掌握苜蓿在越冬时的机理和原因。笔者根据走访各地苜蓿种植的经验和教训,概括了苜蓿在冬季死亡中存在的“四象”和由此导致的9种“死法”。“四象”是指的在冬季造成苜蓿伤害和死亡的四种自然环境现象,即,极端的低温,不断的波动的温度变化,结冰壳和冬季缺雪这四种现象。现概述如下:

      第一、极冷冻死。是指在极端的低温下造成的死亡,这是第一种“死法”这个不难理解。就是说在极其低温的条件下,苜蓿耐受最低温度而生存的能力丧失了。苜蓿的同一植株的不同部位,耐受低温的程度有所不同,紫花苜蓿上部茎叶在温度降低到-2.2 ℃时就会遭受冻害或死亡,而根冠和根部在温度降低到约﹣17.8 ℃以下才会受到伤害。苜蓿的不同品种之间耐受低温的程度也存在差异。这是由于不同品种的根冠或根的类型不同而形成受温程度不同所致。品种的耐寒性虽然是一个独立的性状,但是与秋眠级别有着直接的关系。当苜蓿“吃饱喝足”冬前提早“入眠”后,这种伤害就会大大降低。

      第二、再生冠芽被伤致死。是指在不断波动的温度下死亡,这是第二种“死法”       波动的温度不利于越冬的原因在于在隆冬时节持续数日较高的温度会导致紫花苜蓿过早的开始再生长,当温度上升到10~15.6 ℃,正在越冬的苜蓿将打破休眠。当上述情况发生后,冠芽开始伸长和生长,并将根中贮存的养分消耗殆尽,然后温度回归到正常的低温后,冠芽将被杀死,当春季适合的条件出现,再生能力延迟。

第三、“拔苗助长而死”       是指溶冻现象不断出现时,也就是说当冰冻和解冻交替时候造成苜蓿出现冻胀现象,当溶冻发生时,这个过程实际就是机械性的将苜蓿的根部拉伸或拉断(即“拔苗助长”而死)。

      第四、根冠干枯失水而死 是指将根或根冠抬升于地面之上,完全暴露于干燥的空气之中,直接被大风“吹死”了(即干枯失水而死)。

      第五、“寒气伤根而死”这是指有的时候或有的地区,虽然空气湿润,但是由于温度太低使得暴露在地面之上的根冠或根部直接遭受到巨冷空气的伤害而死。

第六、 人为刈割致死 ;在溶冻的作用下,有些植株能够侥幸存活下来,由于根部或根冠已经被溶冻现象机械性的抬高出地面,在收割的时候由于留茬的高度太低,就会被人为的将苜蓿生长点刈去,进而影响再生的能力。       在上述溶冻现象出现的第三至第六中种“死法”,经常发生在过度排水或排水不良的土地上。发生的时间多在晚冬和早春。

      第七、冰壳憋死。持续的冰壳覆盖是另一个在冬天伤害或杀死紫花苜蓿的环境条件。     因为冬灌水浇水时机和水量不当、或者因为雨夹雪或暴风雪、或者因为隆冬时节的融冻而被上一层冰壳, 因为植株不能突破冰壳覆盖,在超过一个星期之后,就可能由于代谢副产物(如二氧化碳、乙醛、甲醛)造成窒息而死。

      第八、是由于冰的绝缘值较低,冰壳覆盖的植株易遭到冷空气的伤害。这是第八种“死法”。

       第九、积雪不够也会影响苜蓿的正常返青,也会造成苜蓿的死亡 虽然冰会伤害紫花苜蓿,积雪却是有益的,雪是良好的绝缘体,能保护植株免受极低温和温度波动的伤害。覆盖15厘米厚的松散的积雪层能保护紫花苜蓿植株耐受空气低温达﹣28.9 ℃。因此,冬季无积雪覆盖是苜蓿受到冻害最常见的方式。 做为苜蓿的专业种植者,我们虽然不能控制气候,但是理解上述的机理,能够通过选择品种、采取保护性播种、保护青年植株、施肥、土壤排水、积雪保留和收割管理等农艺措施,来大大减少冬季冻害发生的风险,以取得高产高质。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13985481470
浏览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