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进口—让“中国草”用上“中国种”
2022-10-07 16:37
中国是草原大国,但还不是草原强国
中国草原面积3.928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0.9%,约占全球草原面积的12%。其中,不但拥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草原植被,还拥有大量世界著名优质牧草的野生种和伴生种,同时,位于中国西南的青藏高原孕育了全世界最独特的高寒草原类型。
中国草原分布图
中国的草地资源不仅面积广阔,而且类型丰富,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草原大国之一。内蒙古呼伦贝尔被人们盛赞为北国碧玉、人间天堂。但中国的畜牧业仍不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因此又说中国还不是草原强国。
草种是草原的“芯片”
草种业是草原生态修复与草业的“芯片”,属于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已成为推动我国草原与草业事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引擎。为此,我国先后出台了“解决好种子问题”、“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大力发展草种业”等一系列指导意见和重点任务部署。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草原大国之一,但距离草原强国仍有一定差距。想要实现高质量草种供给,就得多方发力,将这一“芯片”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中。
良种培育不足、依赖进口
据了解,目前我国高质量草地和草坪草用种主要依赖进口,其中牧草种子进口量占需求量60%以上,草坪草种子进口量占需求量90%以上。全国有数百家草业公司,贸易企业占据多数。
我国草种业与主粮种业相比,仍未形成真正的产业,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相比,在基础科学创新、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发展以及对草种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原因有多个,一是草种育种工作开展时间较晚;二是草种企业积累不足,对研发周期长的育种重视不够;三是科研单位获得的科研资助还相对较少。
国际上草种育种还是以常规的杂交育种和群体选育为主。而常规育种因科研重要性和创新性等程度不够,往往不能获得政府科研立项。从我国目前从事草坪草育种的大专院校或科研机构来看,起初都是凭着科研人员的兴趣和热情开始的,有了一定成果之后,才能获得政府或企业资金的支持。
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审草品种仅651个,而美国在国际上登记的禾草品种就有5000多个,我国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
草种是草业的基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草种是草业长久健康发展的保证。科研是草种国产化的基础。草种育种工作还需要更多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对草种的环境适应能力及性状改进上进行系统布局和科研攻关。另外需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使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不受侵犯。
一粒草种关乎生态和粮食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种业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并作出指示批示。去年7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审议《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时强调,保障种源自主可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今年,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强调:“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草种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包括植物科学、动物科学、微生物学和数据科学等基础科学和应用基础科学,还与金融服务、高端农机装备、互联网营销、数字化农资农技服务以及相关配套的种业服务业紧密关联,要通过不同学科专家的知识互补、专业融合和思想碰撞,充分挖掘科技与产业资源优势,完善和优化草种业产业链,搭建草种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交流平台,占领草种业产业链上游制高点。
科技助力种源自主可控、产业自立自强
如何利用科技手段进一步推动草种业高质量发展?对此,在第二届草种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储富祥提出了三点要求。
一、强化科技保障,加快开展草种基础研究和草种资源本底普查、保存和创新利用,提高我国草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这是草原科技工作的时代担当”。
二、强化科技支撑,加快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草种育种体系,增强国产化优质草种的供给能力——“这是新时代草原科技工作的时代课题”。
三、强化科技服务,不断规范草种育种、新品种测试和保护、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发挥草种业科技服务在提供就地就近就业的巨大潜力,助力乡村振兴和草原生态文明建设——“这是新时代草原科技工作的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