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石漠化治理

2020-09-16 15:43

  一、贵州石漠化的现状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核心地带,喀斯特分布面积占全省面积的85%,其中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占全省面积的73%。裸露型喀斯特石山面积占全省面积的52%。随着人类活动干扰的加剧和生态环境的退化,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加重,石漠化趋势日益明显。目前,贵州石漠化面积仍在增加。从石漠化土地的地区分布来看, 以六盘水市、安顺市最为严重,其次是毕节地区、黔西南州和贵阳市。
二、石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岩溶地区的基岩大多是碳酸盐,这种岩石极易流失,它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
第二,石漠化地区地形地貌陡峭而且破碎,相对落差大,为雨水冲刷、地表的侵蚀提供了足够的势能。
第三,岩溶地区降水量大,而且降水集中,强度很大。这就为雨水冲刷、地表侵蚀提供了足够的动能。
第四,岩溶地区热量条件非常好,绝大多数地区平均年气温在15-20度之间,加快了岩溶的溶蚀速度。
第五,酸雨沉降也加速了石漠化的发生。
2、人为因素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陡坡耕种。岩溶地区普遍耕地资源较少,特别少的地方人均只有半亩耕地,所以毁林开垦、毁草开垦的现象非常严重。在现有的耕地当中,坡耕地占到40%左右,加剧了石漠化。
第二,过度樵采薪材在农村农业结构当中,占比达到40%左右。高强度的集中连片樵采容易导致植被破坏、土壤流失,加重了石漠化。
第三,过度放牧,岩溶地区的牲畜一般是放养,不仅破坏植被,而且破坏地表,加重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第四,无序的工矿建设开发也加重了石漠化
为遏制石漠化蔓延,在荒山荒坡上进行了人工种草。近年来,人工种草已经成为石漠化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经济的一个重要方式。
三、石漠化治理主要技术措施
贵州省石漠化治理始于20世纪80年代,通过多年摸索已总结出-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法,即针对不同石漠化等级实施不同的治理方案,如潜在石漠化地区(遵义市、黔南州和毕节市等)治理工作以预防为主,预防石漠化形成;轻、中度石漠化地区(北部的翁安县中部的惠水县和平塘县、南部的罗甸县等)进行人工干预,减轻石漠化程度;强度和极强度石漠化地区(主要集中于西南部,如六盘水安顺、毕节、长顺、惠水、安龙和黔西等)主要采取生态移民封山育林(草)等措施,依靠大自然自我修复。具体采取的技术措施主要包括林草措施:
1、林草措施
石漠化治理的核心是生态的恢复重建,其主要内容即大力发展林业,而国家林业生态工程项目是目前贵州治理石漠化的主要资金渠道和重要驱动力,项目主要包括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珠江水系防护林工程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具体措施包括封山育林(草)、人工造林、中幼林抚育人工种草草地改良等。
在喀斯特石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生境严酷,土壤分布零星且浅薄,且石漠化比例大,封山育林是该地区恢复森林植被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之一。根据喀斯特石漠化环境特点、人为干扰方式、立地条件等,封山育林有不同的类型,如稀疏灌丛草坡型、矮灌丛型退耕还林型(乔灌草立体型)等,采取自然恢复与人工促进的植被恢复技术,对植被组成和结构进行优化改造,增加治理区域内的物种多样性或生物多样性。
贵州省人工造林的树种主要包括生态用材林、生态果木林及生态经济林等。其中常用的生态用材林主要有柏木、滇柏、侧柏、楸树、梓树、刺槐等;生态果木林是当地群众自发种植和行业部门试验推广种植的,大多是按果-农混作和果-草经济林模式营建的果木林,面积不大、分布零星,但经济效益比较好,广泛应用的果木林树种主要有核桃、板栗、樱桃、杨梅、梨、桃、李柑橘等;生态经济林主要包括生漆、油桐、乌柏、杜仲、香椿、黄柏等。近十年来,在黔西南地区利用种植花椒、金银花、香椿等经济树种进行石漠化治理,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并有效地遏制和治理了石漠化。
2、农业措施
农业技术措施包括耕作、间作轮作、弃耕禁牧等。如早地农-草闻(轮)作模式:采用“农作物+牧草”间、轮作方式,提高土地生产力,调节土壤营养元素的供给,培植地力,减少表土侵蚀,既可稳产粮食又可解决畜(禽)青绿饲料,经济效益也远大于单--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牧草。如毕节市石桥村在轻度石漠化缓坡区 ,采用一年生黑麦草与本地玉米的轮作,4-9月种玉米,10月-次年3月种植黑麦草,不但提高了土壤肥力,还减少甚至省了化肥的施用。又如林间(下)种草模式:贵州岩溶区有大量退耕地、幼林及疏林地,采取在林间、林下种植多年生禾、豆科牧草,可建立人工、半人工草地改善其植被组成、增加植被覆盖度,更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