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矿山废弃地的危害及恢复技术

2020-09-30 15:42

  
一、矿山废弃地
定义:
矿山废弃地是指在采矿或采石过程中所破坏的未经一定处理而无法使用的土地。
分类:
1、 由剥离表土、开采的岩石碎块和低品位矿石堆积而成的废石堆积地。
2、矿体采完后留下的采空区和塌陷区形成的采矿废弃地。
3、开采矿石经选出精矿后产生的尾矿堆积形成的尾矿废弃地。
4、 采矿作业面、机械设施、矿山辅助建筑和道路交通等先占用后废弃的土地。


二、矿山废弃地的危害


1.引发地质灾害
我国矿山地质灾害类型较多,井下开采导致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矿井突水等,主要发生在煤、磷等非金属矿床和铁、铜等金属矿床开采中。露天开采导致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多数发生在建材类矿山中。


2.破坏地下水资源
采矿使地下水均衡系统得到破坏,导致部分区域地下水、地表水渗漏,有的地区地下水位下降达几米甚至数十米,造成大面积疏干漏斗,引起地表严重缺水,影响农作物生长,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引发了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

3、“三废”(废石、废水、废气)问题严重
全国矿山企业每年产生的废石和尾矿量巨大,占用大量土地,污染周边环境,加速水土流失;大量未处理合格的矿山废液废水的排放,加剧了区域性、流域性水体污染及部分湖泊富营养化;采矿产生大量废气、烟尘、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导致空气浊化,酸雨区扩大。


4.破坏地貌景观
我国露天开采矿山数量众多,点多面广。有的矿山开采对山体和自然景观破坏严重,如大量建筑石材露天开采,造成森林植被破坏,基岩裸露,使得昔日青山绿地成为荒山秃岭,尤其在交通干线和城市周边的露天矿山开采,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三、矿山废弃地恢复典型技术
1.矿区土壤污染的治理
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国内外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治理技术三类。其中,生物治理技术包括微生物修复技术、动物修复技术与植物修复技术。设施简便,投资少,对环境扰动也少,被认为是最有生命力的。
植物修复
2.矿区土壤培肥改良技术
土壤培肥改良技术就是对土壤团粒结构、pH值等理化性质的改良及土壤养分、有机质等营养状况的改善.具体可以包括以下五种:
(1)表土转换:
在采矿前先把表层及亚表层土壤取走并加以保存,待工程结束后再放回原处,这样虽破坏了植被,但土壤的物理性质、营养条件与种子库基本保持原样,本土植物能迅速定居。
(2)客土覆盖:
废弃地土层较薄时,可采用异地熟土覆盖,直接固定地表土层,并对土壤理化特性进行改良,特别是引进氮素、微生物和植物种子,为矿区重建植被提供了有利条件。
(3)土壤物理性状改良:
土壤物理性状改良的目标是提高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重,改善土壤结构,短期内可采用犁地和施用农家肥等方法。
(4)土壤pH值改良:
对于pH值不太低的酸性土壤可施用碳酸氢盐或石灰来调节酸性增加土壤中的钙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5)土壤营养状况改良:
主要包括化学肥料、有机废弃物、固氮植物、绿肥、微生物等。